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email

香港虛擬銀行的發展路向

萬眾期待的虛擬銀行牌照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公佈,於8月31日的截止期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收到共29家銀行及金融科技行業翹楚遞交的申請書。市場人士預計約有8至10份牌照將會發出。有見筆者在銀行界20多年的經驗,投資者朋友問我對此熱門話題的意見。筆者將在以下篇幅闡述對香港虛擬銀行經營方向和社會使命的看法。

香港政府對虛擬銀行的考慮早於2000年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時已萌芽。綜合各方意見及經驗,於今年5月金管局才發布《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版,宣布將對合格的虛擬銀行申請人發放牌照。按該局的意向,虛擬銀行主要是透過手機或電腦提供零售銀行服務,並不提供實體分行。全球較著名的虛擬銀行包括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美國的BankMobile和以色列的Pepper等。以美國7月底資料為例,純網上銀行的存款利率為0.67%,明顯高於銀行標準的0.06%。

筆者認為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首要的考量,就是摒棄外國的運作思維和經驗。因為外國地大人稀,交通不便;故此不論在成熟或發展中國家,這些因素皆催生虛擬銀行的發展。此外,外國持有銀行戶口的人口比例遠較香港低。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資料,香港15歲或以上持有銀行戶口的人口比例約95%,而全球比例僅為69%。

由於香港與外國的人口及社會環境截然不同,故此經營策略亦要調整。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之高全球排行第4,大家只要逛逛街,就可在附近找到銀行或櫃員機,非常方便;故此除了八達通外,電子錢包或電子信用卡在香港也不盛行。雖然香港互聯網用戶及流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於今年1月分別高達87%和83%,但卻未能扭轉高人口密度對銀行業的影響。這亦可以解釋為何香港虛擬銀行的指引及發放牌照的考慮需時18年。

筆者認為香港虛擬銀行的發展應聚焦於認識你的客戶、服務中小企及扶助弱勢社群。

在認識你的客戶方面,虛擬銀行可利用金融科技加速及簡化開戶口步驟,從而減省繁瑣的手續。通過聰明的開戶軟件便可讓客戶快捷地申報住址、工作證明、收入來源等重要事項。而金融科技更可善用大數據及社會媒體查核申請人所填寫的資料,而不需要打擾申請人的日常工作。再者,虛擬銀行可利用大數據從申請人的職業背景,了解該類人士的開支習慣、還款往績等,從而釐定合適的借貸條款及風控措施。能瞭解客戶的需要和質素,而不需煩擾客戶正是虛擬銀行的優勢。

至於對中、小企業務,香港傳統銀行提供借貸服務,主要是看磚頭作為抵押品的價值,而非看借款人的經營能力和誠信。例如,一位自營的畫室老師向銀行借款現時需要帶備很多文件。由於業務性質,畫室老師通常收現金,而現金可能轉手用來購買顏料或交租,故此銀行月結單較難反映畫室的整體經營和收入。若單看核數師報告,得出的印象可能是畫室收支失衡。但虛擬銀行可通過的大數據和社交媒體,如臉書、推特及畫室網頁所刊登的資料,如不同班别的收費、內容更新頻率、學員反應等便可了解畫室的營運狀況,而決定借貸金額及條款。成為客戶後,虛擬銀行更可與畫室共同設定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編程介面科技所提供的追踪系統,從而對畫室的運作實時監察,控制風險。而傳統銀行因其守舊經營所造成的盲點,現時都未能有效利用大數據和社交媒體查核客戶的經營狀況。虛擬銀行則可發揮金融科技優勢,全面滲透這些被傳統銀行所忽視的中、小企。

社會使命方面,香港及全球銀行服務都出現一個極不公平的現象,就是越窮的客戶越要付出高昂的費用。虛擬銀行推出後,由於不需要營運實體分行,成本得以減省。故此對於弱勢社群,特別是住得較為偏遠及收入較低的客戶,虛擬銀行可以通過創造性的金融科技幫助低下階層,提供較寬厚的存貸服務,以處理因收入差距而造成的不公平問題,從而達至網絡世代所推祟的“共享經濟”理念。

分享這篇文章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