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email

亞洲投信業 2018做白工

2018年經歷2月和10月兩次全球股災,整個市場上的共同基金績效很明顯超過九成「倒地」,亞盟金融聯合創辦人林彥君透露,如今整個亞洲投信業者都陷入大焦慮,最大原因出在相近業者愈來愈多、市場銷售的產品卻太雷同,要壞大家一起拖下水,2019年將是資產管理業重新整隊的重要時機,包括產品線差異化、銷售服務數位調整等等。

截至2018年底,本報綜合整理,台股基金整體基金平均報酬下跌超過12%,是台股基金近5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年,有17檔基金跌幅超過2成,資產管理資訊平台StockQ統整台灣市面上的全球各類別共同基金,今年來的績效超過九成都是「青筍筍」,虧損有多達37%的新光中國基金(台幣計價),唯有能源相關基金受惠於近2個月來國際原油大跌,尚能保有5%的正績效。

目標為高資產客戶的瑞銀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也坦誠,2018年「表現不好」,瑞銀台北分行2018年前3季的累計獲利較2017年衰退,這和客戶在理財諮詢滿意度上有直接關係,也和瑞銀在台灣2018年面臨土洋銀行搶食私銀大餅有關。

林彥君指出,一般投資人在市場上買到的共同基金,「不是股、就是債」,市場分類也以新興市場或已開發市場為主,太偏門的商品很難銷售,私人銀行雖然有提供跨國企業公司債券、另類投資項目的個人信貸基金、中國地方政府公債等,仍然是差異性極低,才會在這波全球股災中無人能倖免。

在較先進財管建議的作法,美國及香港市場已有與消費信貸有關的固定收益基金,透過金融科技進行系統平台管理,個別私銀投資客戶掌握的即時資訊,媲美小型法人機構投資人。林彥君分析,這些與傳統資產相關係數低,不太受股票市場、利率、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在私人銀行客戶資產配置中,具有分散風險的效果,像近期股匯大幅波動,投資人年化收益率仍然穩定維持在7~8%的表現,近乎是現金收入型的產品。

(中國時報)

分享這篇文章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