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亞盟金融聯合創辦人及首席投資長林彥君,轉載自2019年5月2日台灣工商時報政經八百專欄)
香港近期發出四張「虛擬銀行」(台灣稱純網銀)牌照分別給予Livi VB Limited、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眾安虛擬金融有限公司,以及香港本地金融科技新創公司WeLab。在發出這四張銀行執照後,香港的持牌銀行增至155家,而目前香港主管機關仍持續審理入選的4家業者,不排除繼續發牌。
為什麼金融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香港,會發出這麼多張虛擬銀行牌照?虛擬銀行又將帶來什麼改變?面臨哪些挑戰?
傳統金融與金融科技雨露均沾
我們先來看看獲得執照的四家業者的背景。Livi VB Limited是由中銀香港主導,與京東新程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及怡和集團JSH Virtual Ventures Holdings Limited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全資附屬公司;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則是由渣打銀行(香港)主導,結合電訊盈科公司、香港電訊信託與香港電訊公司及攜程金融管理(香港)公司成立策略合營公司;眾安虛擬金融則是眾安科技(國際)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WeLab於2013年成立,主打網上借貸平台WeLend,是香港道地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
香港政府對虛擬銀行的規劃,是需要獲牌銀行透過移動電子設備或電腦提供零售銀行服務,不設實體分行。虛擬銀行觀念的起始,原是在於美國地大人稀,實體銀行不見得比電子銀行服務便利。反觀香港,地少人多,遍地可以找到銀行或自動存提款機。所以很明顯的,香港政府在發放虛擬銀行牌照的時候,方便,並不是最大的考量,而是如何透過虛擬銀行服務傳統銀行所忽視的客戶,進而促進銀行在零售、中小企業、財富管理等面向的服務範圍以及服務品質。因此,普惠金融是一大重點,根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虛擬銀行將著重於推動「普惠金融」,主張不應設立帳戶最低結餘,或收取最低結餘費用。
這四家虛擬銀行的服務將在6至9個月內推出。從官方的角度,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相信,虛擬銀行除了能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和創新,更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和促進普惠金融。從業者角度,獲得牌照的公司高層亦呼應此想法,紛紛表達將改革傳統金融產品設計流程,為香港金融服務行業帶來嶄新的改變。
虛擬銀行轉動鯰魚效應
看來虛擬銀行牌照發出後,鯰魚效應將逐漸浮現,可是,競爭態勢亦更加激烈,虛擬銀行為金融行業帶來顛覆之際,新的機遇又在哪裡?
根據標準普爾全球評級資料指出,虛擬銀行業務的目標市場不僅限於香港,而是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在內的大灣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5兆美元,總人口約7000萬的市場。虛擬銀行將在客戶體驗、產品創新和支付通路等,與傳統銀行展開激烈競爭,可是虛擬銀行的低成本商業模式應該能夠讓金融業者接觸到以往服務不足的客戶群,最終使一般客戶和中小企業受益。
虛擬銀行上路後,市場預估業務將從消費零售銀行業務逐步擴大,例如銀行、證券和保險交叉銷售,大灣地區三個市場的跨境金融創新和跨境產品銷售,以及提供更多元的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產品。虛擬銀行的崛起將有助新型態的資產管理平台與商品更受重視,如運用AI風險分析模型的美國消費信貸固定收益資產類別,目前已受機構法人青睞,深具潛力。
虛擬銀行未來挑戰仍不小
毫無疑問的,虛擬銀行將為整個銀行業注入新鮮的金融科技血液,促進傳統銀行業轉型,推動金融科技在更多領域的應用和創新,並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體驗和更創新的普惠金融服務。
當然,虛擬銀行仍需要面臨銀行業高度的市場競爭,傳統大行如匯豐,在香港的市佔率獨佔鰲頭,多次表示持續投資科技基礎建設,未來2年在科技發展方面可能投放多達150億至170億美元,不申請虛擬銀行牌照,在現有基礎持續對客戶提供數位服務。
同時,來自傳統銀行業與民眾傳統使用習慣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創新場景為傳統銀行尚未覆蓋的部分客戶、中小企業主提供優質服務,都是獲牌銀行需要深思的課題。但是不可諱言的,虛擬銀行的新時代,將會為銀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思維,大數據、人工智能、數位發展,將全面改變銀行業的人力配置及服務,大行如匯豐都需要往此方向發展以應對競爭。國際金融中心將以是否能保持金融科技樞紐的優勢為主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