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亞盟金融聯合創辦人及主席林彥君
(原文章刊登於台灣銀行家雜誌2019年1月號)
全球資產管理產業正面臨重大變革,包括市場因不確定性而劇烈波動、法規趨嚴等投資環境改變、投資人偏好持續轉變以及科技帶來的數位化進展,都加劇資產管理產業正面臨的新的產業競爭局勢。為了跟上投資世界的變化並取得優勢,資產管理業者需要克服那些障礙,需要將哪些發展排入優先計畫中,以力求在當前複雜的市況提高回報,並爭取投資人的青睞,是資產管理業者在近幾年尤其是今年最常面臨到的思考。本文旨在與大家分享筆者對亞洲資產管理業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觀察,並解讀為何科技是資產管理業者所追尋的解答之一。
數位化能力已成亞洲市場重要競爭力
麥肯錫(McKinsey)的「2017年全球資產管理表現透視調查」(Performance Len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Survey for 2017)指出,許多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在近年來為了能夠取得爭取管理資產規模成長以及提高經營利潤的優勢,大舉的在以下幾個方向投入相當大的資源,主要包含:1. 產品製造的能力-在地卻多元。2.人才管理及培育的能力,3.數位化的能力。
這些能力對資產管理公司在亞洲的競爭尤其重要,主要是因為亞洲市場的獨特性有別於歐美市場,亞洲的投資者組成因為市場多元的原因也趨於多元化,資產管理公司在亞洲主要的管理資產來源除了傳統的退休基金以及保險基金外,還包含了零售投資者以及高淨值資產投資者。與歐美市場不同的是,退休基金以及保險基金獨佔鰲頭,亞洲的個人投資者在資產管理市場也是舉足輕重,因此在亞洲如何能夠提供適合亞洲投資者偏好的產品,是許多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具有競爭力的指標。另外一個專屬亞洲的特色是高淨值資產族群管理資產成長的速度,亞洲在過往6年(2011-2016)成長速度驚人。
這使得”新財富“累計快速的亞洲新興市場在過往10年(2008-2017)驅動了亞洲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管理資產的成長,這個高成長的投資者並不是被動管理的愛好者,相反的他們較為信任主動管理基金的管理能力,並且以投資收益作為主要的選擇因素。這也說明了為何在亞洲有高達75%的管理基金為主動式管理,有別於北美有高達57%,歐洲28%的資金為被動式管理,而以投資收益作為主要考量的特色使得在亞洲多資產類別的產品較受投資者青睞。事實上,在2017/2018成長快速的操作策略多集中在另類資產投資要求。
科技能優化資產管理產品與經營績效
資產管理業者正運用新技巧新科技來提昇自體本身產生新型產品以及提高經營績效的能力,這也包含了提高系統效率、降低長期成本、帶動營收成長及改善投資績效。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對科技的期待以及投入,不再僅限於優化內部流程,相反的,經理人對科技投資的熱衷旨在能夠對投資組合管理、銷售、後勤部門管理都能有顯著的績效提升,因此數據以及人工智能(”AI”)皆是資產管理公司投資以及關注的焦點科技能力。
不過,有人誤解科技可能讓機器變成資產管理者,事實上不然,科技是讓資產管理者有更強大的後盾來產生更佳報酬,以及更好的風險管理。以美國消費信貸為例,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風險評估已經可以做得更仔細,因為相對傳統銀行的十多項常用評估基準,人工智能能以合理成本從個人徵信資料庫及大數據中,深入發掘成千上萬的個人及行業的借貸屬性,並綜合出多項的借貸評估基準。
同時,人工智能還會模擬貸款經理的思維,及以個人信貸紀錄及大數據為基礎,作出判斷,讓評級參數更能精準地反映每位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對於借貸人的風險評估可以做得更精準。
科技之所以能改造資產管理,有個關鍵在於機器能自我學習,機器學習的過程是透過精緻的演算法,在大量被記錄的資料挖掘以及學習的過程中進行預測,優化不確定情狀下的隱藏結構,所以它可以預測出消費者的使用習性,預測出借款者的逾期風險。所以它也可以提供企業因為對消費者習性的掌握而可以做出有效推介,也可以提供風控官對可能壞帳的借款者風險溢價的評估更準確。
我們可以預見,在過往10年整體數位以及科技產業的帶動下,金融科技所提供的服務可能比傳統金融業更加貼近使用者,科技將讓金融服務品質更好、更普及。